自由財經

英特爾在美設晶片廠 分析師:成功機會低

2020/05/13 15:08

花旗分析師指出,晶片代工業比英特爾現有「大量生產少數零件」的商業模式更具彈性,除非英特爾對其商業模式做出重大改變,否則該公司在美建設晶片廠的成功機會非常低。(路透)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傳出為追求半導體產業自給自足,正與英特爾和台積電討論在美國建設晶片廠,而英特爾也有意配合美國政府的政策,但花旗分析師對此指出,晶片代工業比英特爾現有「大量生產少數零件」的商業模式更具彈性,除非英特爾對其商業模式做出重大改變,否則該公司在美建設晶片廠的成功機會非常低。

巴隆金融周刊(Barron's)12日報導,花旗分析師Christopher Danely指出,雖然英特爾進入晶片代工業,是該公司唯一的增長機會,並可能藉此增加製造經驗,和維持在科技業的領導地位,但要在晶片代工業上取得成功,英特爾業需要在其商業模式上做出重大改變。

Danely表示,晶片代工廠生產許多產品,且通常為小批量生產,其運營方式靈活,因此能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英特爾是為其客戶大量生產少數零件,且英特爾在7奈米和10奈米製程工藝上還不夠完善。

台積電方面,Danely稱,台積電的營業利潤率比英特爾高得多,而台積電也是美國在本地建立晶片代工廠的更好選擇,因為台積電的晶片生產類型和客戶都很多樣,且技術完善、交付品質高,能部分抵消在距離台灣遙遠的美國,建設晶片廠的弊端。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全球分析師Vivek Arya則稱,建造1座新的頂尖晶片廠,約需要3年的時間、耗資約介於100億美元至200億美元,而英特爾先前曾幾次嘗試進入晶片代工業務,但並未成功,且英特爾最近的製程問題,也無助於該公司涉足晶片代工業。

Arya表示,英特爾同時也和一些無晶片廠的晶片公司競爭,而這些對手公司不太可能簽約使用英特爾的代工廠。Arya認為,就長遠而言,英特爾有可能將其晶片設計和製造部門拆分成獨立的公司,而英特爾新成立的管理團隊,很可能考慮此做法。

英特爾股價12日收跌2.89%,至每股58.39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