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利率降無可降就會陷入「流動性陷阱」? 央行︰NO

2020/04/16 20:51

全球央行大寬鬆、利率降降無可降將陷入「流動性陷阱」?央行小編說NO。(記者陳梅英攝)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受疫情影響,各國央行紛紛降息因應;但傳統理論認為,當一國政策利率降至零利率底限(zero lower bound),致降無可降時,央行寬鬆性貨幣政策將落入無效的命運,難以激勵經濟,此即經濟學大師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謂的「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

不過,國際清算銀行(BIS)日前有一篇研究報告指出,觀察目前美國、歐元區及日本的實際情況,並未出現理論上的「流動性陷阱」;因為儘管短期政策利率無法再下降,央行尚有資產購買、信用寬鬆(credit easing)或前瞻式指引(forward guidance)等其他方式,影響其他利率,以及資產價格、銀行放款、通膨預期等,進而激勵經濟活動。

說到陷阱,現實生活真的有很多陷阱。央行小編自嘲人生歷練不深,沒有辦法分享太多有用的經驗,但加碼分享一個很火紅的概念—「中等所得陷阱」(middle-income trap),這是描述一國經濟快速成長達中等所得後,因後繼乏力而遲遲無法成為高等所得國家的停滯狀態。

亞洲開發銀行(ADB)於2017年1月的研究報告指出,新加坡、香港、台灣及南韓早於1980~1990年代中即陸續跨越「中等所得陷阱」;去(2019)年11月,IMF的研究報告亦指出,1960~2014年間,182個樣本經濟體中,僅有不到4%成功躋身至高等所得之列,其中便包含台灣;同年12月,《經濟學人》「亞洲四小龍」特別報導亦盛讚,亞洲四小龍早年跨越「中等所得陷阱」的優異表現。

其實,在被稱為亞洲四小龍前,亞洲小型經濟體被喻為另一種動物:大雁。1930年代,日本學者赤松要(Kaname Akamatsu)提出雁行理論(flying geese paradigm),描繪亞洲開發中國家(尤指日本)如何透過與西方先進國家互動,趕上彼等的經濟發展。

1960年代,赤松要的學生小島清(Kiyoshi Kojima)及小澤輝智(Terutomo Ozawa)擴充此一理論,用以描繪以日本為首,其次為亞洲四小龍,再其次為中國大陸與東協國家追隨在後的發展情況。當日本在製造業價值鏈(manufacturing value chain)的位階上升(進入電子業),台灣或南韓可進入日本留下的紡織業市場,而結果就是像候鳥遷徙般的梯次發展(echelon),這才成為當前眾所周知的雁行理論。

不論是自然現象或經濟現象,追隨於領先者身後飛翔,較為容易;惟雁行理論目前是否仍適用,外界看法分歧。

聯合國研究人員證實,普通開發中經濟體的製造業份額及其就業人數份額,雙雙下降;但若將開發中經濟體視為整體,兩者卻皆創新高,顯示製造業愈發集中於中國大陸,致其他地區製造業流失,當東協國家大雁試圖飛越中國大陸時,不敵中國大陸在製造業領域的巨大比較利益,而被一槍擊落。

雁行理論,係將亞洲國家間產業分工及技術轉移的梯隊關係,喻為雁飛形態;但《經濟學人》指出,此一比喻忽略了自然界中鳥類是輪流領先與跟隨,而亞洲四小龍卻花費數十載才趨近更為先進的經濟體,兩者從未發生輪流領先的情事;更何況,目前亞洲四小龍的發展,亦非落後於日本而須跟隨其後的情況了。

不過,無論雁行理論的發展模式目前是否仍存在,甚或這比喻是否合理,台灣早已成功跨越「中等所得陷阱」;真正應關注的是,2017年時,《日本經濟新聞》曾示警,南韓、台灣雖成功跨越「中等所得陷阱」,卻可能落入「高等所得陷阱」(high-income trap);須擁有成為高等所得國家的自覺,鼓勵創新,自行創造新成長模式,方能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