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金融開放要小心!彭博點出外資進軍中國「翻車」6原因

2020/01/21 16:13

《彭博》點出法規、資本管制等6大障礙,提醒外國金融公司小心事與願違。圖為上海陸家嘴金融區。(路透)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正放寬金融市場,券商、評級機構、信用卡公司等都在尋找搶佔中國45兆美元(約新台幣1350.5兆元)市場的機會,尤其是上週美中簽下第1階段貿易協議後,中國表示會加快開放准入。而《彭博》卻點出法規、資本管制等6大障礙,提醒外國金融公司小心事與願違。

激烈競爭


中國市場巨大且難以駕馭,有130餘家券商、數千個國家支持的貸款機構、大型保險集團、用戶量巨大的金融科技公司。在幾十年來的有限開放後,外資銀行的市佔反而下降,從2010年的2.4%降到2017年的1.3%。如花旗集團截至去年4月有25間據點,較2015年砍半;匯豐控股的中國零售銀行和財富管理2018年虧損擴大。

財富管理機構也打不進市場,貝萊德(BlackRock)等20幾家3年前獲准為高淨值人士的公司,至今也只占規模2.5兆人民幣(約新台幣10.86兆元)對沖基金中的0.2%。

批准、法規


審批過程往往不透明加上重重法規,外國公司不是漫長等待,就是不被告知理由的遭到拒絕。摩根大通(JPMorgan)和野村控股(Nomura)等了10餘個月才獲得當地合資證券公司的多數股權,摩根士丹利仍在等待8月份提交的申請;評級機構穆迪去年則暫棄在中計劃。

中國在美中協議後表示,在授予執照時會對美企中企一視同仁,承諾迅速審查銀行執照,在提交後的5個工作日內接受信用卡公司的申請,在90天內審核和批准評級機構。

徵才


另一大障礙是找到足夠且合格的員工,高盛希望5年內員工數翻倍、瑞銀的投行業務也有類似計劃、野村證券3年內在中國有500名員工,但經驗豐富的中國高管通常更喜歡進入國有企業。高盛亞太業務聯合總裁Todd Leland表示,人才爭奪戰非常重要,迄今最大的挑戰就是是否能夠與其他企業競爭人才,並找到合適人選。

沉重溢價


只要中方允許,許多外國公司可以選擇增加在當地合資企業中的股份,但價格高昂。如摩根士丹利去年從其中國合作夥伴購買了其合資證券2%的股份,卻付了高近15倍的估值;摩根大通則以33%溢價買下其合資企業的控制權。上海諮詢公司澤奔諮詢(Z-Ben)當時稱,全球經理公司應期望這筆交易(摩根大通)會成為往後所有交易的指標。

資本管制


中國官員估計,金融開放將為中國經濟注入多達1兆美元(約新台幣30兆元),然而轉移資金在共產黨管制下並非易事。有律師舉例,幾年前人民幣有貶值壓力時,一家大型基金要趕緊將投資收益返還給合格的境外投資機構,卻需要近4個月才能完成,跨國公司的優勢蕩然無存。此外,數據的限制也是問題。

政治緊張


最後,美國和中國的爭端仍未完全解決,先前也曾傳出川普政府考慮限制美國公司對中投資。上海邦信陽律師事務所謝鴻銘(Hubert Tse)從2003年起為在中合資企業談判提供諮詢,他表示兩國在貿易、金融、貨幣、技術、能源面臨著許多問題和挑戰,都需要逐步消除。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