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日經列5大重點 看懂香港、倫敦交易所「世紀交易」

2019/09/18 20:27

香港交易所儘管遭倫敦證券交易所(LSE)拒絕併購,但此交易尚未完全落幕,有消息傳出,港交所可能採取「敵意併購」,繞過公司直接向股東進行游說。(彭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香港交易所儘管遭倫敦證券交易所(LSE)拒絕併購,但此交易尚未完全落幕,有消息傳出,港交所可能採取「敵意併購」,繞過公司直接向股東進行游說。日媒則提出5點,解釋港交所對倫交所提出的「世紀交易」。

《日經新聞》今(18)以5點解釋港交所對倫交所的併購案:

1.倫交所為何拒絕港交所的併購提議?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曾表示,港交所和倫交所合併,可連接東西方市場,為客戶提供更多創新服務、風險管理和交易機會。但倫交所還未完成收購數據分析集團Refinitiv,且港交所的併購提議,也是基於認為倫交所股東可能不支持併購Refinitiv的假設而提出,然而,倫交所股東不太可能放棄併購Refinitiv的交易。

另外,公司治理也是倫交所考慮的問題,港交所的最大股東是香港政府,其持有6%的股份,且在港交所13位董事會成員中,有6位由港府批准,在香港反送中抗爭尚未完全平息的狀況下,不僅美國和歐洲越來越擔心香港當局和中國當局間的關係,且和港交所合併,也可能損害倫交所的聲譽和獨立性。

2.為什麼港交所決定收購倫交所?

《日經》指出,港交所的併購提議背後,是擔心其在中國其他交易所的競爭下,失去做為中國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雖然港交所多年來一直享有強大的全球影響力,也一直是中國和其他亞洲公司IPO的首選,並以其中國門戶地位吸引大量全球投資,但反送中抗爭已影響了港交所的IPO業務。

港交所在8月僅有1家企業IPO,而啤酒商安海斯-布希英博集團(Anheuser-Busch InBev)雖然在本週恢復了在港IPO計畫,但籌資目標卻遠低於原先希望的100億美元,中國科技巨頭阿里巴巴也有消息傳出,可能延後在港2次上市。

另外,中國也正企圖將上海和深圳轉變為國際金融中心,這兩地也正吸引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且有幾家香港私募股權基金主管透露,他們已準備好在香港被趕上的情況下,搬遷到上海和深圳。

3.證券交易所間合併的優點是什麼?

據《日經》,幾乎所有交易所最初都是由股票經紀人共同經營的非營利性會員組織,但隨著交易量大增,且處理交易的基礎設施需要越來越多投資,使部分交易所決定在21世紀初上市以籌集資金,股東也隨之要求交易所的成長戰略,而併購是最受交易所執行長歡迎的手段之一。

在此前,2011年上市的倫交所已在2007年收購義大利證券交易所,2006年上市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則於2013年被美國洲際交易所集團收購。東京證券交易所在2013年上市後,與大阪證券交易所合併。

報導稱,若港交所和倫交所真的合併,兩者合併後的實體營收將達366億港元(約新台幣1447億元),是港交所獨立營運的2.3倍,甚至稅、息、折舊、攤銷前盈餘可能達219億港元(約新台幣865億元),也幾乎是港交所的2倍。

4.投資者是否能從交易所合併中受益?

對於兩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交易所合併能帶來的利益,最常見的論點是稱如此將有助於跨境交易。然而,交易規則會因國家和地區而異,即使兩交易所能整合雙方的系統,跨境交易也不太可能蓬勃發展。

如紐約證券交易所和法國泛歐交易所(Euronext in France)在2007年合併,但跨大西洋交易並沒有出現預期的成長,兩交易所也在2014年分拆。

而交易所跨國併購的少數幾個成功案例之一,是那斯達克在2007年收購瑞典的OMX,但OMX一直專注於系統開發,而那斯達克也能夠採取OMX的技術,以提高其交易處理的效率。

5.東南亞的小型證券交易所是否會參與全球整合?

《日經》指出,新加坡交易所、泰國證券交易所和馬來西亞證券交易所都是上市公司,但這些國家的股市規模較小,加上經濟未整合,因此對規模更大的交易所而言,並非有吸引力的收購目標。

不過,東南亞的交易所們也正試圖增進與鄰國的伙伴關係,以振興其市場,如泰國交易所總裁Pakorn Peetathawatchai在去年稱,有計畫將泰國交易所轉變為柬埔寨、寮國、緬甸和越南市場的中心,並稱泰國交易所的目標不僅是得到其他東南亞交易所的資產,還包括共同創造和共同推動各國當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