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先進國家中下階級為何憤怒?1張大象圖就可說明

2019/09/04 15:19

中央銀行指出,全球化雖拉近中低度發展國家與先進國家間的人均所得差距,但國內的所得分配不均卻擴大,尤以先進國家為最,以致出現階級鴻溝。先進國家中下階級的不滿形成反全球化的聲浪,致民粹主義(populism)及貿易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抬頭(記者陳梅英攝)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中央銀行指出,全球化雖拉近中低度發展國家與先進國家間的人均所得差距,但國內的所得分配不均卻擴大,尤以先進國家為最,以致出現階級鴻溝。先進國家中下階級的不滿形成反全球化的聲浪,致民粹主義(populism)及貿易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抬頭,促使英國民眾公投決定脫歐、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

過去,南斯拉夫經濟學家Branko Milanovic與Christoph Lakner曾以簡單的曲線,總結先進國家中下階級強烈不滿的原因。

他們指出,高度全球化時期,急遽增加的財富未能在全球平均分布,開發中國家的中產階級所得成長逾70%;全球所得最高的1%所得增加60%;唯獨先進國家中下階級的所得卻停滯不前。如以全球所得百分位為橫軸、實質購買力成長率為縱軸,此一曲線外貌狀似大象舉起長長的鼻子,經濟學界稱之為大象圖(elephant curve)。

央行表示,Milanovic是研究不均問題的專家,他曾任職於世界銀行,並在1995年利用世銀豐富的資料庫,發表首篇有關全球所得分配不均情況的報告;隨後幾年,Milanovic將不均問題與全球化做連結,擴大其研究範疇。本(2019)年3月,IMF在《金融與發展》(Finance & Development)期刊更以專文介紹這號人物,盛讚其為「階級分析家」(class analyst),足見Milanovic在研究不均領域的聲望。

央行說,198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發展,把經濟大餅做大,使全球數億人口脫貧,甚或晉升為中產階級,更讓台灣、南韓、新加坡等跳脫中等所得陷阱(middle income trap),一舉躍升為高所得國家。惟伴隨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先進國家亦出現貧富差距擴大、薪資成長停滯,以及中低技術勞工就業機會流失等問題,也普遍引發民眾不安情緒。

央行認為,台灣為小型開放經濟體,與全球經濟整合的程度甚深,鑑於反全球化浪潮的發展,對台灣經濟前景有重大的政策意涵,必須正視全球化帶來的不利影響,並運用政策組合(policy mix)來促使經濟持續成長,最終的目標是邁向人人共享的新全球化模式。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