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花旗:中國新一輪刺激措施 無須抱持太大期待

2019/04/16 22:16

花旗新興經濟部門主管魯賓(David Lubin)表示,中國新一輪刺激措施,無須抱持太大期待。(法新社)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花旗新興經濟部門主管魯賓(David Lubin)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出,中國上一輪的刺激措施創造了正面的回饋環,導致美元貶值,促使資金湧入新興市場,中國也因此受益,更創造了全球同步成長。但中國最新一輪的刺激措施,無法產生上述效果,主要因為中國面臨的政策困境,以及中國轉向更消費導向的成長模式。

中國的政策困境在於:該國有GDP成長目標,也有金融穩定目標,但因中國成長模式依賴信貸的本質,因此無法同時達到2個目標。提高GDP成長意味了增加債務,將產生金融脆弱性;增加金融穩定意味了必須去槓桿,又會傷及GDP成長。

這種政策困境首先發生於2012年左右,此後中國的回應就是一連串的政策擺盪:有時候將成長列為優先,有時候將金融穩定列為優先。

但隨著時間演變,中國的政策困境似乎變得更劇烈,換言之,增加GDP成長1個單位,對金融穩定構成的威脅遠大於過去。由於中國債務水準已居高不下,犧牲金融穩定對北京當局造成的不安也更甚於以往。

中國的政策困境變得更劇烈產生了2種後果。首先是,中國在上述2大目標之間的擺盪更為頻繁,結果便是中國的政策週期越來越短,在2009至2012年的刺激週期後,緊接著是2013至2015年的去槓桿週期,然後是2016至2017年的刺激週期,2018年年初開始實施的去槓桿週期才為時僅幾個月。第2是,中國每次在2大目標支間擺盪時,轉換時的強度不若以往。這是全球對中國最新一輪刺激措施不該抱持太大期待的原因。

中國最新一輪的刺激措施,無法產生上述效果的另一原因是,中國轉向更消費導向的成長模式,過去靠投資和出口拉抬成長的模式正在減弱,反而更加依賴中國的消費者。過去5年,消費對中國GDP成長的貢獻已超過60%,高於10年前的45%左右。而中國消費支出對全球商品價格、全球貿易、甚至歐元區經濟造成的正面溢出效應,可能比過去小很多。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