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王志鈞專欄】 別忽略台灣AI生技產業的林來瘋

2018/09/20 09:25

9月20日,工業技術研究院舉辦「贏向新藍海 產業創新國際論壇」,會中發布與多間國際科技巨頭的研究合作案,其中,德國默克(Merk)集團看好台灣AI人工智慧人才豐沛,有意攜手共推AI醫療保健產業,顯然是一大亮點。

台灣企圖發展生技業已有多年,但步履蹣跚的原因何在?技術與經驗未能與歐美先進市場接軌,導致後手追趕,備極艱辛。

單以新藥開發來說,藥品從實驗室到藥證取得上市,過程冗長,往往費時十數年,中間各種技術眉角,以及跨國、跨區藥證取得的法規問題,都是台灣生技業者難以與跨國製藥業匹敵的主因。

業者雖不乏採合作模式來與歐美藥廠接軌,在新藥開發部分也有成功者,如採「不研究、只開發」的開發代工模式,但因只聚焦臨床實驗的核心能力,所需人才資源有限,難以開展成一產業鏈。

學名藥代工製造部分,多家業者雖努力聚焦高利潤產品,但因藥品範圍廣泛,若無有效策略以開展垂直、橫向延伸策略,往往也難輕易攻下經濟規模較大的利基市場。

但台灣的AI優勢,顯然為生技業帶來一線生機。因為人工智慧所帶來的精準醫療、模擬實驗等創新模式,為新藥開發帶來了全然迥異於過往的研發與開發模式。

在研發部分,透過深度學習的大數據分析,AI能協助找出更為精準的藥品研發項目和適應症。在開發部分,通過電腦模擬可以縮短臨床實驗時程,減少使用活體動物來做新藥實驗的人道作為,在在都為生技業發展帶來全新曙光。

就如同台灣半導體產業當年係引進美國RCA技術而與全球最新矽晶片製程同步一般,透過與Merk集團合作,台灣終於有機會在AI醫療保健領域取得領先,堪稱是一張逐鹿生技大聯盟的貴賓券,再也不用在牛棚或二線小聯盟裡面枯坐冷板凳了。

AI醫療保健領域範圍甚廣,除新藥研發、臨床試驗之外,協助外科醫生手術用的機器人、精密檢測與病理掃描後的數據分析,以及客製化醫療輔具等,都是AI可大展身手的範疇。

AI技術需要仰賴深度學習晶片、演算法,以及數量龐大且精確的醫療數據,剛好,台灣的電子科技產業、全民保健體系在全球均屬一流,搭配豐沛醫療人才,三者跨界整合,加上國際大廠來媒合,讓台灣隊的實力更加雄厚。

誰說台灣生技業發展不起來呢?善用創新技術,找對藍海市場,AI生技產業的林來瘋顯然才正要開始!

(王志鈞,資深媒體人,曾任職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商業周刊,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