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工研菁英獎揭曉 5大金牌技術助產業闖藍海

2018/07/10 16:01

5G示意圖。(彭博)

〔記者洪友芳/新竹報導〕擁有工研院奧斯卡之稱的工研菁英獎今天揭曉,媲美國際大廠「超臨界流體染色染助劑與機能化同步技術」、「諧波傳動裝置創新技術」、「5G Massive MIMO NOMA接取技術」3項獲得「傑出研究獎」金牌,「功耗與熱感知電子系統層級平台技術」、「電動車輛關鍵模組」2項技術獲得產業化貢獻獎金獎。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工研院今年嚴選的「產業化貢獻獎」及「傑出研究獎」5大金牌獎技術,呼應3大發展主軸「聚焦市場導向」、「扮演產學研的橋樑,接軌國際」及「推動產業轉型」,也成功協助半導體、電動車、綠能、智慧機械等產業解決痛點。

他指出,未來工研院將持續扮演帶動產業科技創新研發與推動產業轉型的角色,發揮跨領域創新優勢,並配合政府推動產業創新政策,幫助產業突破、加值,再創嶄新藍海市場。​

傑出研究獎金獎技術分別為;

1、超臨界流體染色染助劑與機能化同步技術—打造綠色循環經濟 ,建立技術自主能力。傳統的水染劑約有2萬多種,但應用在無水染色的染劑全球僅有23種,工研院在短短4年已獨步全球、研發出25種「超臨界流體染色染助劑與機能化同步技術」,除了以流體狀態的二氧化碳做為染色媒介,與一般水染劑達到相同染色效果,且可應用於機能服飾之上,最重要的是整體製程皆無須用水、也不會產生廢水,使用的染料與二氧化碳能回收再使用,目前國內僅有少數紡織大廠使用該技術,預估每年至少可帶來20億元以上產值。

2、諧波傳動裝置創新技術—整合關鍵技術,應用高值化與高階產業。過去國內尚未完全掌握「諧波傳動裝置」完整核心技術與自主專利,幾乎都以進口為主,不但購置金額佔機器手臂成本逾三成,交貨期也長達1年,為台灣智慧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瓶頸。「諧波傳動裝置創新技術」整合多項關鍵創新技術,透過創新設計系統方法、自有專利研發,及智慧製造技術導入,讓模組耐用性、經度維持度更佳,達到低傳動誤差與高運轉壽命。未來可導入精密行動輔具、半導體傳輸手臂、服務型機器人與國防航太設備等領域,讓台灣的精密傳動技術升級與高值化。

3、5G Massive MIMO NOMA接取技術—與國際大廠結盟、前進5G國際市場。5G時代即將到來,類似像無人車或遠距醫療等對低延遲通訊應用的多樣性需求,也產生對使用者資訊排程時需「插隊」的新需求,也就是增加無線資源配置的彈性成為頻譜資源「開源」的創新路徑。

工研院與國內晶片龍頭聯發科共同研發「5G Massive MIMO NOMA接取技術」,在原本「頻率」、「時間」外,新增「天線」及「功率」形成新的四維無線資源單元,以在基地台及手機間進行資源配置、排程、傳送、接收、同步、信號處理與雜訊干擾管理,同時滿足效率與彈性的兩難需求,若把傳輸的管道比喻為一般巴士,新增加一個維度就如同雙層巴士,也可在同一頻譜資源上增加更大量的資訊傳輸,且不會因為距離遠近而受影響,實測結果比現有的4G LTE快2.3倍。日前已與國內晶片龍頭聯發科的晶片合作,完成世界首例技術驗證及場測,為台灣進軍全球5G通訊市場取得先機與商機,待國際標準通過後,即可將國內產業技術推進國際舞台,順利朝向2020年5G網路商用化目標邁進。

4、功耗與熱感知電子系統層級平台技術—縮短晶片開發時程 系統模擬速度精準度再進階。工研院以創新技術簡化模型開發流程,協助業者快速完成建模,時程由三到六個月縮短為一個月,速度提升3倍,整體精確度達90%以上,以自主專利技術改善模擬性能,可依據不同情境動態調整模擬間距,提升整體速度至200倍以上。目前此技術已串連晶片設計廠、IP供應商、電子設計自動化(EDA)供應商與晶圓代工廠,合作建立跨領域系統層級功耗分析新標準,可縮短系統晶片產品開發時程,及早發現耗電與過熱問題,此技術已導入業界,更獲得2017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5、電動車輛關鍵模組—附加價值提升4倍以上,帶動產業進軍東南亞市場。工研院研發的電動車關鍵模組,包含了充電界面、系統服務、動力模組、自主平台等關鍵技術,具有低噪音、輕量化可分離式車體設計、快速換向時也無需抬車、且具正反向與定速巡航控制,至今成效卓越,包括:全球第一台智能化電動巡軌車、推動東元電動特用車進軍東南亞、協助中華電動商用車量產成功;與中華汽車、東元、致茂、有量、能元、起而行等廠商,進行電動商用車合作,與東元、力昶等業者合作電動特用車,未來希望研訂電動車統一充電界面產業標準、掌握充電關鍵模組技術,攜手業者提升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