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紡織業「打群架」 用智慧衣突破瓶頸

2016/10/04 10:06

紡織研究所預測,全球智慧型紡織品產值,從2016年的1.5億美元,到2025年將成長到32億美元。 (資料照,記者陳柔蓁攝)

〔記者陳柔蓁/台北報導〕台灣機能布在國際市佔率高,且在紡織上、中、下游3層次都必須加工,其中暗藏的商機不言而喻,下階段紡織業選定突破的主題是「智慧衣」,即電子紡織化、紡織電子化,這需要異業結盟,因此台灣紡織業染整、織布、製衣3大工會共同合作,並情商輔導產業、強化產業整合的「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中衛)」找出合作方法。

紡織研究所預測,全球智慧型紡織品產值,從2016年的1.5億美元,到2025年將成長到32億美元,而台灣機能布在國際已有一席之地,NIKE、adidas用布中的4成、美國瑜伽服布料8成、全球消防隊穿的防火衣布料有5成、登山滑雪服的4成,都是來自台灣。

中衛總經理朱興華認為,目前台灣紡織業多做品牌代工,是「借重巨人的肩膀」,他建議能用「台灣共同品牌MIT」包裝台灣優質紡織品,未來引入運動與品牌商合作,發展空間大。

台灣產業慣用「打群架」模式尋求產業突破,目前已經有「SMART」聯盟——健身器材S-Team、台灣工具機組M-Team、自行車業組A-Team、衛浴設備R-Team、手工具T-Team,如今紡織業也要揪團,找出創新合作模式進行整體性提升,在智慧衣市場達到成本、品質、交期最佳化。

智慧紡織首先必須有一致的標準、驗證方法。以通訊產業為例,其通訊標準形成過程是,先將個別公司的研發成果申請專利,然後友善提供方法、合理授權業內使用,漸進式地變成國際標準。

智慧衣實際應用,像是國際足球隊會讓球員穿上智慧衣,掌握即時心跳、檢測汗水流出來的酸鹼值,也因此需要成衣、無線通訊、大數據等方面合作,單一業者不足,有業界支援能夠發展出良好事業。

朱興華提醒,透過智慧衣搜集到的數據,必須轉換成能應用在終端使用者、醫療體系身上,如應用在長期照護,對消費者的生活能有立即、正面的影響。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