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經濟學人》新台幣長期被低估 調整關鍵時刻到了

2025/11/14 15:30

外媒指出,台灣因出口實力令人羨慕。(法新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台灣因出口實力令人羨慕,成為全球晶片製造重鎮,但長期低估的貨幣卻造成高額經常帳順差與潛在金融風險。雖助力出口成長,但普通消費者卻未分享到成果,金融風險也在累積。《經濟學人》連發多篇,揭示台灣經濟奇蹟背後的隱憂,並指出,現在正是調整新台幣政策的關鍵時刻。

根據報導,台灣巨額的順差已經積累多年。數十年來,台灣中央銀行(CBC)刻意維持新台幣低估,以提升製造業出口的競爭力。依據經GDP調整的「巨無霸指數」,衡量貨幣偏離其合理價值的程度,新台幣對美元低估約55%,為全球最高。

這一驚人的經濟成就,也帶來令人擔憂的扭曲。排除轉口貿易港口與石油出口國,台灣本世紀的經常帳順差占GDP比例一直位居世界之冠。近期受人工智慧(AI)熱潮帶動,這種失衡更為突出。

問題在於,低估貨幣已成為昂貴且危險的歷史遺留。首先,它已不再帶來以往的效益。台灣已非工業化國家,人均GDP現已超過日本。

此外,台灣的外匯存底達6000億美元,足以應對中國封鎖或金融危機。而主要晶片及電腦製造商,負責3分之2的出口與近半名義GDP,即便面對新台幣升值也能承受。

以台積電為例,若新台幣升值20%,營運利潤率可能下降約8個百分點,但仍高於Alphabet或蘋果(Apple)。

然而,成本與扭曲持續累積,造成低估貨幣對消費者而言如同隱性稅,私人消費占GDP比重自1998年下降20個百分點;央行印鈔購買外匯造成資金過剩與低利率,使房價自1998年以來上漲4倍,也在金融系統種下風險;壽險業將近1兆美元家庭儲蓄投資美國公債,形成幣別錯配,波動可能引發金融危機。

那麼,這項政策為何持續至今?1是出口團體壓力,台灣晶片商能承受升值,但已有政策支撐大量薄利製造商,這些企業約占製造業就業七成,升值將嚴重打擊其生存。

2是央行權力特殊。印製新台幣購買外匯資產,為政府創造龐大利潤,占總稅收6%,遠高於已開發國家平均0.4%,使央行在政治上具有強大影響力,甚至能壓制批評。

然而,局勢日益危險。若美元進一步貶值,可能動搖已「太大而不能倒」的壽險業;美國貿易順差鷹派也可能利用關稅及安全槓桿迫使台灣升值。

因此,台灣必須調整過時經濟模式。央行應逐步放鬆對貨幣控制。過程將伴隨政治與金融風險:部分靠出口補貼生存的製造商需縮減或停產;過快升值可能衝擊壽險業。但這些風險可透過政策引導與時間緩衝管理。

台灣政府總債務僅占GDP 23%,有能力協助失業勞工再培訓。雖然保險業可能面臨損失,但若有時間準備,也能順利過渡。

央行的優勢在於:緩慢升值比快速貶值更可控,且可透過印鈔應對投機壓力。關鍵在於建立長期匯率路徑,如新加坡與中國近年所做的做法,如此一來,普通台灣民眾最終將能分享到出口奇蹟帶來的經濟成果。

相關報導:

全球最被低估貨幣在台灣!財富神話背後卻暗藏「福爾摩沙病」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