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經濟學人大篇幅報導「台灣病」 指新台幣是全球最被低估貨幣

2025/11/14 15:37

英國《經濟學人》指出,台灣如今是全球最富裕的經濟體之一。(路透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台灣近年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風光無限,經濟實力亮眼。英國《經濟學人》指出,台灣如今是全球最富裕的經濟體之一,GDP(購買力調整後)甚至超越澳洲、德國與日本。然而,在亮眼數據背後,也隱藏著罕見的矛盾現象:全球最被低估的貨幣、巨額貿易順差、異常龐大的儲蓄,以及高漲房價,《經濟學人》稱為台灣病(Taiwan Disease)或「福爾摩沙病」(Formosan Flu,或稱福爾摩沙流感)。

全球搶買台灣晶片,出口在5年內暴增3倍,帶來史無前例的貿易順差。10月單月貨品貿易順差達226億美元,年化後相當於GDP的31%,創歷史新高。今年以來經常帳順差達GDP 16%,高於2010年代的 10%。通常出口激增會使貨幣升值,但台灣央行長期壓低新台幣,以維持出口競爭力,形成「台灣版荷蘭病」,或「福爾摩沙病」。

通常情況下,當1個國家的出口激增時,其貨幣會走強,因為外國人需要更多這種貨幣來購買他們購買的商品,但台灣卻反向走,貨幣長期被壓低。

經濟學人曾針對荷蘭的經濟情勢取了「荷蘭病」,1970代,荷蘭天然氣出口蓬勃導致荷盾升值,最後反而讓荷蘭經濟陷入困境。這次則以「台灣病」、「福爾摩沙病」形容台灣,認為新台幣長期偏低。

《經濟學人》以「巨無霸指數」為例,台灣巨無霸比美國便宜56%,換算後新台幣仍低估55%,是追蹤的53種貨幣中最嚴重。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基本均衡匯率模型顯示,自2008年以來新台幣平均低估約24%。央行雖否認刻意壓低匯率,只強調「順勢調節」,但外匯存底從1998年的900億美元,攀升至6000億美元,占GDP 72%,長期單向增長。

台灣經濟的另1症狀是龐大的經常帳順差與儲蓄率。國民儲蓄率高達GDP的39%,高於已開發國家平均的22%,近似中國42%。

報導還指出,民眾消費占GDP比重自1998年以來,下降20個百分點至45%,意味央行以出口競爭力為代價,犧牲了民眾生活水準。低利率與高儲蓄也推升房價,台北市房價所得比達16,高於倫敦、紐約及首爾。

此外,金融體系潛藏風險。過去央行將外匯順差全數投資海外,但自2012年起增速放緩,壽險業成為資金出口主力。台灣壽險公司將民眾新台幣保單資金投入美元資產,但幣別錯配嚴重,若新台幣大幅升值,美元資產價值縮水,而保單責任依舊以台幣計價。經濟學家估算,未避險風險約2000億美元,約占台灣GDP 4分之1,形成「太大而不能倒」的隱憂。

台灣央行的政策源自國家安全考量:因中國外交孤立,台灣非IMF成員,若匯率危機或衝突爆發,外匯存底能提供緩衝。央行歷經1997至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仍穩健度過,加上扶持出口帶來財富增長,成功經驗使政策難以更動。央行在政治上影響力巨大,出口商強烈反對新台幣升值,低技術製造業仰賴廉價匯率存活;高端晶片廠如台積電也受匯率升值影響,每升值1%,營運利潤率下降0.4個百分點。

然而,外部壓力仍存在。今年5月,美國貿易談判傳聞要求台灣升值新台幣,匯率兩日內飆升9%,顯示新台幣短期極易波動。

雖然近月新台幣逐步回落,但台美貿易協議尚未落實,與此同時,全球對台灣晶片需求仍強,貿易順差持續增加,進一步匯率壓力,也可能放大壽險業幣別錯配風險,引發國際關注。台灣央行長期壓低匯率策略,雖過去帶來繁榮,如今卻愈發難以為繼。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