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即使年邁的父母口口聲聲說「退休金準備得很充足」,身為子女仍難免會感到不安。等到真的面臨那個時刻、開始辦理繼承手續時,往往會發現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實。日本一名45歲婦人木村沙織(化名)常聽父親隆志(化名)說,自己有著1800萬日圓(約370萬元新台幣)的存款,要她不用擔心,結果當她在父親過世後打開存摺時,才發現根本不到100萬日圓(約20.57萬元新台幣),根本不知道怎麼回事。
日媒《THE GOLD ONLINE》報導,若「存摺內容」或「金錢管理」長期全由年邁的父母掌握,家人就難以掌握實際狀況,有時甚至會因此引發意想不到的糾紛。
以沙織的案例來說,她在整理上個月過世、享年79歲的父親隆志的遺物時,才發現了一個家人誰也不知道的「真相」。
沙織稱:「父親生前常說:『我有1800萬日圓的存款,不用擔心。』實際上,他每月有大約15萬日圓(約3.08萬元新台幣)的年金收入,一個人住在自己的房子裡,也沒過什麼奢華生活,所以我們都相信那筆錢應該確實存在。」
然而,當她打開父親房間抽屜裡的存摺時,映入眼簾的金額卻是7萬2356日圓(約1.48萬元新台幣)。沙織說:「我以為是哪裡出了問題,就查看了其他存摺,結果餘額都差不多。把幾本存摺的金額全加起來,竟然還不到100萬日圓。」
這讓沙織頓時陷入焦慮,她開始仔細翻查過去的存摺交易紀錄。「幾乎每個月都能看到一次提領5萬(約1.02萬元新台幣)到10萬日圓(約2.05萬元新台幣)現金的紀錄,但用途完全不明。信用卡明細上也幾乎沒有消費紀錄,根本不知道那些錢花到哪裡去了。」
雖然帳上偶爾出現家電量販店的提領紀錄,但家中並沒有添購新家電的跡象。這讓沙織一度懷疑父親是不是被人詐騙了。接著,她又在父親的郵件堆裡發現了好幾封來自消費金融公司的廣告信。
報導提到,這類情況其實並非特例。許多年長者會依據模糊的記憶或大致估算來談論「自己現有的資產」,若通帳長期由本人保管,家人就很難確認真實狀況。特別是當父母擁有多個帳戶,或使用網路銀行時,資訊容易分散,家人更難掌握全貌。
報導分析,近年來「電話詐騙」或是「針對高齡者的上門推銷詐欺」層出不窮;一旦發生可疑支出,若等到本人過世後才發現,幾乎無法追查真相。
沙織說,這次事件讓她深深體悟到,應該趁父親還在世時,就開口說『要不要一起確認一下存摺的內容?』。雖然父親總是一副『沒必要給你看』的態度,但若當時再多一句關心,或許就能避免這種情況。」
報導建議,為了避免遺留下來的家人陷入混亂,最好趁父母還健康時,就一起確認「財產狀況」與「支出明細」,這或許也是保護所愛之人的一項小小準備。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