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飛上雲端 晶片業轉型找出路

2015/11/23 06:00

手機、平板、個人電腦及筆電晶片銷售疲弱,導致英特爾、高通上季獲利都出現衰退。(路透)

編譯楊芙宜/特譯

近期全球景氣趨緩的寒風吹到晶片業,從手機到平板、個人電腦及筆電晶片銷售疲弱,導致高通(Qualcomm)、英特爾(Intel)等業界鉅子上季獲利都出現衰退。這些半導體領銜業者面對這半世紀來最大挑戰,不得不削減開支、精簡成本或重組事業體來因應。不過,危機也是轉機,雲端運算興起提供了可能的出路。

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下修2015年全球半導體營收成長預估,從上季的年增2.2%大砍至年減0.8%,將創2012年來首見的負成長。

半導體大廠續減資本支出

景氣疲弱也反映在半導體大廠持續削減今年的資本支出,包括半導體大廠英特爾上月3度調整及下修至73億美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也大砍27%,至約80億美元。

分析師指出,全球經濟前景存在中國及新興市場成長的不確定性,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和個人電腦(PC)等帶動半導體發展的主要應用終端產品需求持續趨緩,業界庫存去化時間延長,促使半導體景氣由先前樂觀轉為看淡。

晶片產業資深分析師關納普(Linley Gwennap)表示,半導體業者目前面臨「經濟」問題,無法再透過自動削減成本來達到和過去同樣表現,因而卡在投資調整的過程。過去50年來,IC(積體電路)產業界普遍認同的一種現象是所謂「摩爾定律」(Moore’s Law),亦即IC晶片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24個月就會增加一倍、或每18個月晶片效能就會增加一倍,成本則會減少一半。

摩爾定律曾帶動PC等市場蓬勃發展,由於隨著晶片產品性能不斷提升,價格卻能不斷下滑。然而,目前電晶體尺寸已接近原子般大小,其性能穩定性、效率卻開始下降,使英特爾等半導體商不得不加入額外製造步驟,導致成本上揚。晶片業界為了撐出獲利,只好尋求精簡成本、合併產品組合,而非投資新的創新項目;彭博數據顯示,今年半導體業已宣布的併購交易規模空前,在1360億美元以上。

雲端商機 有10年好光景

另一方面,基於網路的雲端運算興起,從Google、臉書、亞馬遜(Amazon)到微軟等網路科技業鉅子在分析大數據的需求帶動下,正改變運算本質。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斷擴展晶片技術的極限,掀起半導體業的整體變革:從生產單純的運算晶片轉為可思考的晶片。此一新方向的經濟效應深遠,很可能引領未來10年晶片業復甦。

巴隆週刊分析,未來幾年若轉向雲端運算的趨勢持續,主要受惠者之一可能就是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大廠美光科技(Micron),由於它專注生產記憶體晶片,當「雲端晶片」(cloud chip)仰賴更龐大記憶能力、而非處理能力之際,可扮演關鍵角色。

此外,網路處理器製造商博通(Broadcom)、繪圖晶片製造商輝達(Nvidia)等,也可能從中獲益。博通的晶片不僅只有計算,還兼具搜尋資訊的功能。輝達的晶片則可實現大量資訊的挖掘功能。

巴隆週刊認為,英特爾在伺服器晶片領域主導局面雖面臨新威脅,但仍可利用其在記憶體和可編程系統晶片的優勢、和雲端運算供應商間的深厚關係,安然渡過危機。至於長期主導手機晶片市場的高通則必須調適、重整業務方向,可能需要大幅增加記憶體晶片,以在業界保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