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花旗141億元併購僑銀

2007/04/10 06:00

〔記者楊雅民/台北報導〕國內最大外商銀行─花旗銀行,昨日宣布以141億元,每股約11.8元百分之百併購華僑銀行,預計今年下半年完成交易,並可望在合併第一年就開始獲利。

有別於渣打銀行在市場公開收購股票的方式併購新竹商銀,花旗是透過新成立的花旗國際投資公司,以現金收購的模式,直接將款項匯入股東戶頭。但最終收購價格受到計算公式影響,可能會落在每股11.5至11.8元之間。

花旗暴增百萬客戶

花旗與僑銀完成合併後,花旗全台分行將由目前的11家擴增至66家,並將立刻增加超過100萬名客戶;總資產將達228億美元,增幅超過五成,成為台灣總資產第13大的銀行。

併後一年內開始獲利

花旗銀行台灣區總裁利明獻表示,僑銀併入花旗後,未來所有分行招牌將全面換上花旗招牌,僑銀2,200名員工併入花旗之後,第一年並不會裁員,花旗會保障所有員工一年的工作權。今年花旗盈餘應該會比去年成長,與僑銀合併綜效,他樂觀預期,完成合併後的一年內就會開始獲利。

花旗亞太區企業金融暨投資銀行執行長摩爾斯(Robert Morse)表示,購併僑銀對花旗強化在台灣的發展,是極具代表性的一步,反映花旗亞太區透過強健的內部成長計畫,以及策略性購併來擴張的決心與能力,並藉由營業據點的增加及產品的提供,提供客戶更好的服務。

華僑銀行主要大股東,包括寶來證券、遠雄人壽、寶碩科技等都已經表示,將在僑銀舉辦股東會時投票同意這項交易案。交易完成後,花旗和僑銀也會立即著手進行營運整合。


花旗現金收購 穩居外銀龍頭

〔記者李靚慧/台北報導〕花旗銀行昨日宣布,以141億元買下僑銀100%股份,購併方式採用國內首見的「cash-out merger」現金收購模式,就是花旗將依據股東名冊,在合併基準日之後,直接將股款匯至股東股票交割款帳戶中,即完成現金收購作業。

收購價格部份,由於股東們必須分攤僑銀2,200名員工、近26億元的年資結算成本,導致每股收購價格將需彈性調整,估算實際收購成本應不到11.6元;受合併案簽約激勵,昨日僑銀收盤價已達11.5元,未來套利空間有限。

繼渣打銀行收購新竹商銀後,第二宗外商銀行購併本國銀行案─花旗銀行併購僑銀,昨日定案。其實花旗在今年農曆年後,就匯進台灣200億元做為併購用,其中141億元用於收購僑銀100%股權,另60億元將可協助提升僑銀資本適足率,由目前6.8%提升至8%。

成立於1961年的華僑銀行,目前在全台共有55個分行,除兩個簡易分行外,其餘分行均為全功能外匯指定銀行;其存款、放款、財富管理等客戶總數超過100萬戶。值得注意的是,僑銀許多分行均為自有行舍,在房市前景看好的環境下,不動產資產價值極可觀。

寶來集團總裁白文正指出,決定將僑銀出售,主要著眼僑銀欠缺國際化、產品線受限、銀行規模太小等三大限制,透過與國際知名企業的合作,將可達到客戶、員工、股東三贏局面。

花旗台灣區總裁利明獻表示,這次收購有助花旗在台灣長期發展策略,合併基準日約在今年9月或10月,合併後花旗銀行資產規模將由4,633億元增至7,338億元,穩居外銀龍頭,並在台灣全體銀行中排名第十三大。

對小股東而言,較關心的應是「收購價格」,雖然昨日簽約記者會,花旗宣布以每股11.8元價格收購,但11.8元僅是收購「上限」,不代表未來小股東每股都可拿到11.8元;依照估算,較低甚至可能低於11.6元。換言之,如果取得股票的價格愈接近收購上限,未來虧損機會就愈大。


僑銀嫁豪門 白文正五味雜陳

記者李錦奇/特稿

兩年前,僑銀要以每股十元價格增資,市場乏人問津;兩年後的今天,全球最大金融集團花旗卻願意投入141億元新台幣,每股約11.5至11.8元,併購僑銀,其中關鍵人物就是寶來集團總裁白文正。

僑銀在白文正入主前,股價在每股四至五元間遊走,沒有人對它有興趣。行政院開發基金當時持股約20%,是最大股東,也視僑銀為燙手山芋,不再投入資金。

白文正因此找來西華飯店董事長劉文治、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凌群電腦董事長劉瑞復等人,參與僑銀51億元現增。白文正個人連同旗下事業,大概投入近30億元,掌握約23%股權,成為僑銀最大股東。連同其他伙伴掌握僑銀約42%股權,就此入主僑銀。

白文正隨即改造僑銀體質,加強寶來證與僑銀合作。半年後,又善用外資人脈,成功引進紐約人壽投資僑銀4.6%,每股認購價十元,比當時市價高出約17.7%,總投資金額近六億元新台幣,僑銀吸引力已慢慢浮現。

但白文正還是備感壓力,包括僑銀的資本適足率降至6.8%,估計需要再增資60億元,才能達到法定標準的8%。白文正問過僑銀其他大股東意見,大家都希望能找外資投資,剛好西華飯店董事長劉文治是花旗的重要客戶,他提議並介紹白文正與花旗台灣區總裁利明獻見面,雙方相談甚歡,併購案因此而起。

但這一年多來,寶來、花旗談判過程卻曲折複雜,不但遇僑銀工會抗爭;花旗集團行事謹慎,每個步驟一談再談,合約屢屢越洋來回修改,最後甚至要求白文正擔保兩年;一度弄得白文正打算放棄,這時候反倒花旗不希望破局,雙方最後各讓一步,終於談妥這起141億元跨國併購案。

算起來,當初跟著白文正投資僑銀者,兩年報酬率約15%至18%,其中寶來證估計獲利約二億元;寶碩約獲利數千萬元;白文正個人、遠雄集團,各獲利數億元;西華飯店約獲利數千萬元;同樣地,所有白文正入主後投資僑銀的小股東,如今也通通獲利。

至於行政院開發基金,不但解決釋股僑銀問題,接手者還是重量級外資,可望帶領僑銀走向國際舞台。

這樣的結局,可說是民股賺錢、官股解套,堪稱是一樁皆大歡喜的投資交易。但白文正此刻心情卻不免傷感不捨,畢竟僑銀有如掌上明珠,明知嫁入豪門,但為人父母者心情總是五味雜陳、難以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