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星期專訪》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減稅若起租稅戰爭 恐致國家M型化

2017/05/08 06:00

王健全(記者方賓照攝)

記者鄭琪芳/專訪

美國川普政府提出史上最大減稅案,盼吸引製造業回流。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表示,全球寬鬆貨幣政策已經到盡頭了,改推財政政策、產業政策是好事;但若因此引發「租稅戰爭」,有能力減稅的國家可以吸引投資、創造就業,沒能力減稅的國家可能產業外移、資金外流,導致「國家M型化」。

王健全表示,台灣外匯存底多,政府債務也不高,應有減稅的實力,台灣稅制還是要有點改革;目前蔡政府的財經政策跟全球趨勢一致,開始有財政政策(減稅、前瞻建設)及產業政策(「五加二」創新產業),還有新南向政策做為貿易戰略,政策方向是對的,但前瞻建設要連結五加二,且要加強成本效益分析。

川普減稅恐打折扣 財源是問題

問:川普政府提出大規模減稅案,對美國影響為何?

答:這個減稅方案包括企業所得稅由三十五%降到十五%、海外獲利匯回一次性減稅等,對企業來說投資成本降低,海外資金會匯回,各國比較優質的企業也可能到美國投資,包括台灣企業等。因此,減稅方案可望吸引一些新的投資,進而帶動就業及GDP增加,川普政府說要把GDP推到三%。

不過,減稅方案能否通過還有疑問,我認為可能會打一點折扣,上次廢除歐記健保撤案事件,代表川普政府黨內及跨黨派協商沒那麼成功,民主黨應不會讓川普很好過,可能會七折八扣,例如稅率減幅沒有那麼大。

另外,財源也是一個問題,若減稅方案完整通過,稅收損失大概五千億到上兆美元,短期美國赤字會增加,且帶動市場利率上揚,因為政府發行國債跟民間搶錢,企業籌資成本提高,減稅的經濟效益將會打一點折扣。不過,從以前雷根政府的供給面經濟學來看,減稅雖會造成稅收損失,如果可以刺激投資、消費,帶動經濟成長,最後又有稅收回到政府手裡,長期來說,稅收影響不會那麼大,但短期可能有很大的稅收損失。

美國不走TPP 台灣較辛苦

問:川普政府提出減稅方案後,包括英、法、中等國均有意跟進,是否引發全球「減稅競賽」?

答:美國減稅會產生示範效果,開始減稅對全世界是好事,現在全球都採寬鬆貨幣政策,但貨幣政策已到盡頭了,邊際效應遞減,印了很多鈔票,製造業沒有起來,錢都跑去炒房、炒股;所以,現在開始有一些財政、產業政策,慢慢把資金從金融面引導到實體面,把資金引導到實質投資,可以創造就業機會、刺激經濟成長。

但是,如果各國都大規模降稅,變成租稅戰爭就很麻煩,因為大國有能力舉債,財政狀況不好的國家沒能力再舉債,小國也沒辦法舉債,因為發債沒人要;因此,資金會流到減稅的國家,產生排擠效應,沒能力減稅的國家可能出現產業外移、資金外流,導致經濟變差,這些國家慢慢會被邊緣化,也就是國家會M型化。

譬如,歐洲有些國家本來就有債務問題,再舉債沒人要,所以沒能力大幅減稅;美、德、日、中等國比較有能力減稅,就可透過減稅吸引投資。台灣因為外匯存底多,政府債務也不高,應有減稅的實力。

問:川普政府的財經政策對台灣的影響為何?台灣企業赴美投資是否將成風潮?

答:川普的施政重點就是「美國優先」、「創造就業」,現在美國不走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台灣恐怕比較辛苦,因為我們要個別去談FTA(自由貿易協定),搞不好台美FTA也有可能,但我們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例如跟美國買戰機、開放美豬等,雙邊談判的不確定性很大,且美國不容易讓步,如果美國要求很多,台美FTA的經濟利益恐低於經濟成本,即整體經濟效益是負的,但我們可得到一些政治利益。

台企赴美投資 技術可升級

至於台灣企業赴美投資,要先看哪些企業適合,首先是美國消費市場很大,例如汽車、高價成衣等;再來就是模組化的,例如筆電、面板等,最近的鴻海、前陣子的神達及廣達等,都要擴大美國投資;最後就是原物料的考量,美國有頁岩油,所以台塑也擴大美國投資。

不過,美國勞工成本很高,而且沒那麼多技術工人,現在美國科技業工程人才的培養不到二十年前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這個問題跟台灣一樣,一般年輕人不願意念理工科,跑到觀光、餐飲、文創等服務業;考量技術人力及勞工成本等,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赴美投資。

台灣企業這個時候去美國投資,沒什麼不好,因為整個新經濟技術的核心還在美國,像IOT(物聯網)、AI(人工智慧)、Big Data(大數據)、雲端運算等;製造業去美國投資,除了設代工基地,可以設品牌創新辦公室,一方面挖角人才,取得先進的技術、資訊,一方面找商機。現在是新經濟時代,去美國投資可接軌新資訊及新技術,企業可藉此轉型及升級。

對企業而言,跟先進的國家合作接軌,技術可以升級;若一直在比較低階的國家製造,反而技術會拉下來。所以,台商從中國離開轉往美、日,除了製造之外,還要想想如何加值,讓企業升級。例如,台日合作應該利用機會取得技術移轉及新的商業模式,台灣企業要跟日本大企業合作很難,但很多日本中小企業有些技術,如果政府能協助企業去併購、取得技術,企業就可以升級。

台灣政策 成本效益分析不夠

問:對於蔡政府的財經政策,您的看法為何?

答:目前台灣的財經政策跟全球趨勢一樣,貨幣政策已經到底,利率很低了,現在開始要有財政及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就是減稅及前瞻建設,產業政策就是五加二創新產業,還有新南向政策做為貿易戰略。

雖然減稅、公共建設等政策方向是對的,但要幫老百姓把好關,加強成本效益分析,前瞻建設應跟五加二連結,五加二需要一些基礎建設,但我們的基礎建設指的都是硬體,應該可以做很多軟體,例如電子商務平台,要進行軟硬體整合。另外,政府推智慧機械,很多技術都在德國、日本企業手裡,要不要有一些配套,例如政府有產業創新基金,可不可以協助企業進行併購、取得技術。

至於新南向政策,因為台灣市場太小,五加二要成功,還是要有海外市場,新南向可以幫忙擴展市場。回過頭來說,產業有升級,才能承受FTA開放市場的壓力;而前瞻建設要配合五加二,產業發展起來,就有能力為FTA鋪路,新南向則可為五加二擴展潛在市場。

目前蔡政府的財經政策方向是對的,符合全球趨勢,減稅也是世界潮流,我們營所稅只有十七%,但綜所稅高達四十五%,稅制還是要有點改革。不過,政府的政策雖跟世界接軌,但可能沒有很好的成本效益分析,投入的資源配置要跟產業接軌,才不會浪費、變成蚊子建設;而且,公共建設要有競爭機制,要管控、評比,效率落後要監督、甚至抽回經費。

例如,前瞻建設預算有一半用於軌道建設,必須考慮自償性,不一定每個縣市都要有同樣的建設,如果人口很少,硬要做輕軌、捷運,將來可能沒辦法回收,虧損的話,地方政府還要編錢補貼,反而會拖垮地方財政;因此,同樣的預算,可以思考是否改做其他更有效益的基礎建設。

●王健全小檔案

現職: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學歷:美國普渡大學經濟學博士

經歷:經濟部顧問、台灣科技大學企管系兼任教授、亞太產業分析師協會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所所長

專長:產業經濟、產業政策、產業科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