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銀行家觀點〉美中對峙只為了貿易? 大包圍賽局忽打忽停是常態

2019/01/09 08:00

2018年3月起, 美中貿易衝突端上檯面後,世人稱之為「美中貿易戰」。(路透)

華為儘管有諸多商貿競爭、資訊安全的罪名,但這些終究是表面的藉口,挑選這個時機打擊,最主要仍是美國本身的全球戰略需求,動搖一個國家,最省力的方式,不是一味蠻幹,而是把根基搖鬆,最後輕易地連根拔起。

2018年3月起, 美中貿易衝突端上檯面後,世人稱之為「美中貿易戰」,其過程讓許多人出乎意料,初期有人認為美國總統川普是商人可以收買或以籌碼談判,卻發現川普對中態度極為強硬;當世人認為川普就是要「割喉割到斷」,中國眼看就要招架不住,美國卻又派出安倍前往安撫習近平,並緩和貿易戰,進入90天關稅休戰期;當世人認為中美衝突即將在中國低頭之下告一段落,又無預警發生加拿大在美國授意下逮捕華為財務長、華為創辦人任正非的女兒孟晚舟,情勢有如坐雲霄飛車。

「美中貿易戰」雖然是當前主流的稱呼,在此也就繼續沿用,但若真的是貿易戰,那應該至少達到禁運,或是部分禁售的程度,到目前為止,美中之間主要是提高關稅,僅有中興通訊一度遭到禁售零組件封殺,但是4月下禁令,7月即已經解除,稱為貿易戰,有些名不符實。這個名詞與現實上的差異,其實也巧妙地暗示了整個中美衝突的本質。

最終目標:將對手削弱至無威脅

美中衝突並非自2018年3月突然發難,人類歷史自17世紀以來就進入兩強相爭賽局階段,最經典的是19世紀的英俄「大賽局」,一般認為冷戰是大賽局的延續,美國大包圍中國是冷戰後的下一個大包圍賽局階段,原本早在蘇聯瓦解後就要逐步開始進行,只因發生911事件,美國需「聯中制恐」,才延後對中國的大包圍,賓拉登伏法之後,當時的歐巴馬政府即開始規劃「亞太再平衡」,就是大包圍中國的策略,只是為了烏克蘭衝突又再度蹉跎。

大包圍賽局的本質是一種長期的國際策略,其最終目標是將對手削弱至沒有威脅或是威脅性小於其他對手為止,這樣的長期目標不會改變,但是,大包圍並非你死我活,因為千百年來的國際賽局競合中,世界強權早已學習到,國際賽局的競爭對手不是只有一個,強國國家戰略的最高目標是要維持霸權,打倒當前對手只是維持霸權的手段,不能把手段當成目標,若雙方拚個魚死網破,結果只是讓第三者得到漁翁之利。

因此,歷史上大包圍賽局的進行,總是忽打忽停,打到劍拔弩張了,突然又緩和,正當以為沒事,卻突然又開始下一波衝突,這看在對於大包圍賽局不熟悉的非戰略學界眼中,覺得眼花撩亂,搞不清楚川普到底是要打死中國,還是要放中國一馬,但是在過去大賽局之中,這種狀況只是常態。

華為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美中衝突的最新事件是「華為問題」,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華為於1987年由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師任正非創立,中國軍系色彩濃厚,其發展過程一直受到中國官方各種扶持,也肩負中國相當多明裡暗裡的任務,華為產品有安全疑慮,早就廣受世人懷疑,美國聯邦眾議院情報常設特別委員會在2012年即已經將華為和中興通訊列為具國安威脅。

事實上,先不論華為產品到底有無解放軍後門,其本身的安全性就相當不足,還沒輪到中國自己動手,各國駭客早就先利用華為安全漏洞入侵,打造殭屍網路的案件屢有所聞,最近一次是華為路由器HG53在2017年爆出高危險性安全漏洞,2018年7月駭客藉此入侵,24小時內就劫持1.8萬台的華為路由器成為殭屍網路。

華為早就遭到懷疑,卻多年放置不理,也是因為技術水準不被當一回事,漏洞比後門還多,如今華為遭針對,通說是因為華為衝刺5G技術,積極干預國際5G的技術協定與論壇,對美國高通造成威脅, 因而才成為美國眼中釘,其實華為雖然申請眾多專利,產品雖然低價,技術上是否有能力達成,品質上是否有競爭力,早就受到許多懷疑,但是,雖然華為最後可能終究是打腫臉充胖子一場,卻足以打壞5G設備市場,成為各國設備商的心腹大患,因此牆倒眾人推,各國樂得跟隨美國,聲稱華為造成安全疑慮,全面禁止採用。

由此可知,華為儘管有諸多商貿競爭、資訊安全的罪名,但這些終究是表面的藉口,挑選這個時機打擊,最主要仍是美國本身的全球戰略需求,動搖一個國家,最省力的方式,不是一味蠻幹,而是推一下停一下,搖搖晃晃,把根基搖鬆,最後輕易地連根拔起。美國正是在進行這樣的節奏,時候到了,把中興通訊拿來祭旗,用力搖一下,3個月又輕輕放下,中間已經對中國國內外統治威信造成極大震撼,如今90天緩和期屆滿,時候又到了,華為抓來祭旗,又是天搖地動,但最終可預期仍是輕輕放下,只是中國的統治威信再度受到重創。

這次大包圍的步調完全由美國主導,也顯示了此次美中大包圍賽局最大的特色,那就是這次賽局是有史以來,遭到包圍的對象實力相對最弱小的一次,中國面對美國幾乎毫無反擊能力,只能完全任美國宰割。這個情勢的基本來自於中國在2008年時,原本經濟結構已經極度扭曲,來到需要宏觀調控的關頭,卻遇上全球金融風暴,原本應該導正經濟流的緊縮控制措施喊停,反過來進行大幅寬鬆,估計可能增發了4成人民幣發行量,如今中國的M2總量對GDP比例已經超過兩倍,而且持續飆升。

這股熱錢亂竄造成2008到2011年經濟有如「紅太陽」的錯覺,但實際上是瀕死的「紅巨星」,生產力核心已經完全停擺,無數熱錢湧進數不清的虛假交易項目,資金爭先恐後外逃,到處在全球大肆併購,買進難以估價資產以及容易作帳的項目、炒作價值波動性大的商品,實體經濟卻是徹底萎縮,在國內留下驚人的債務黑洞。美國回歸大包圍中國戰略,先從與台灣通電話、挑動南海開始,2018年才開啟貿易戰,選在這個時機出手,即是看準中國本身經濟結構問題明顯浮現的關鍵時刻。

中國連連敗退 浮現體質弱勢

貿易戰初期,全球許多不了解中國實際情況的親中評論者,還以為中國可跟美國抗衡,尤其美國左派媒體為了反對川普政策,更鼓吹川普此舉犯下重大錯誤,反中將會讓美國蒙受重大損害得不償失,言猶在耳,卻看到中國只能連連敗退,棄甲曳兵,向川普求饒,川普一步步收回美國過去對中國的貿易讓利,美國經濟繼續成長毫無阻礙,中國則在2018年11月進出口成長率都大減至僅個位數百分比,較10月分別降低了18.4%和10.2%。

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只是體現中國體質的弱勢而已,中國在各方面,實無談判籌碼,例如所謂中國拋售美國公債論,實際上當前中國本身更需要持有美國公債來維繫本身經濟體的信心;所謂大豆戰,大豆實在是重要民生物資,中國比美國更需要買美國的大豆,中國面對美國的壓力,毫無討價還價餘地,只有讓步,再讓步。

因應美國的巨大壓力,中國傳出正準備拋棄遭批評為保護主義的「中國製造2025」產業計劃,承諾對外資企業擴大開放市場,即使如此,基於大包圍的基本常識,美國仍會持續施壓,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更別說中國過去的確有太多在商貿上的不公平競爭行為可作為藉口:侵犯智慧財產、強迫技術轉移、不當補貼、政府採購特意扶植特定廠商,以及以國內標準排除外商競爭等等行為,川普向中國開刀的理由可說挑選不完。

大包圍賽局的常識,是打擊將直至中國的國力衰微到不成氣候為止,但是,這是個長期的過程,美國會避免在過程中付出太多代價,亦即盡量避免逼迫中國狗急跳牆,尤其是在中國國力完全無法與美國相提並論,賽局完全由美國掌握的情況下,美國遊刃有餘,更不需要冒不必要的風險,打一下、停一下,甚至安撫一下,這樣的節奏,往後還會繼續照著進行,當節奏進行到痛打時,並不表示川普突然改變心意要馬上全面宣戰,當節奏進行到安撫時,也不表示川普決定放過中國。

美中貿易戰的過程中,隨著忽打忽停的節奏,全球產業界心情也跟著七上八下,金融市場更因此震盪,了解大包圍賽局的本質之後,就能理解這是大包圍的基本做法。全球產業界與金融市場對這樣的節奏將逐漸習慣,不再會為了風吹草動而草木皆兵。對台灣產業來說,因應這樣的情勢,必須在節奏緩和的時候,積極減少中國市場與產業鏈相關曝險,緊接著節奏又來到打擊的關頭時,就不至於手忙腳亂,對這個節奏心中有底,即可安然度過美中大戰造成的全球亂局。

(本文摘自2019年01月份《台灣銀行家》月刊/採訪、撰文:藍弋丰)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