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每年農業災損平均123億 農業保險制度勢在必行

2018/11/08 08:00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表示,將持續評估開發各種保險項目,擴大農業保險普及程度。(圖/台灣金融研訓院)

台灣因環境因素使然,農業天然災害發生頻率高,若要分散農民經營風險、穩定農民收益,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與農業保險制度的實施將可有效分擔農民生產風險,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

台灣因地理位置關係,氣候型態複雜多變,相較其他國家天然災害發生頻率高,導致常遭受到嚴重的農業災損,身為農家子弟的農委會主委林聰賢,過去在基層有很深厚的治理經驗,每每看到有天災發生,農民一整年的心血只能付諸流水,他的內心感慨萬千,因此,去年2月出任農委會主委一職後,他便優先著手規劃可以穩定農民經濟來源的農業保險。根據統計,近15年間,平均每年的農業損失高達123億元,政府平均每年投入現金救助約31億元,占了總體損失的25%,由此可知,單單憑藉著政府預算來支應災害救助,已不足以分擔農民生產風險,因此,實施農業保險確實有其必要。

提升農民風險意識 穩定生產收入

農委會在2015年推出第一張「高接梨」保單,截至今年9月底為止,共有8家產險公司參與農業保險保單的開發,陸續開發梨、芒果、水稻、釋迦、養殖水產、石斑魚、家禽禽流感、農業設施、木瓜及蓮霧等10種試辦農產品品項,累計總投保件數16,490件,總投保金額逾27億元,總投保面積27,991公頃,投保家禽65萬隻。

「過去,台灣農民是看天吃飯,今後,我們希望經由提高農民參與保險的風險管理意識,並搭配政府救助政策,一起承擔農業生產風險,穩定農民收益。」林聰賢表示,雖然現階段仍面臨許多挑戰,但農委會依然秉持以農業思維,扣合農民面臨之風險,洽詢專家及農民的實務意見,透過不斷回饋對話機制,持續評估開發其他品項、不同型態保單的可行性,以增加試辦範圍,擴大農業保險普及程度。

他進一步說明,由於目前《農業保險法》未制定前,得由中央主管機關訂定辦法,分區、分類、分期試辦。但就依現行規定,也僅能以試辦方式推動農業保險,未賦予設立農業保險專責單位、保費補助、危險分散、稅賦優惠等法源。即便只能先行試辦,農委會亦不放棄積極協調國內產險公司及相關配套機制之運作方式,鼓勵農漁民及產險公司參與,並根據農漁民的意見回饋,陸續增加不同的試辦品項、保單類型,廣泛搜集資料,以作為擴大辦理之示範性共用框架。

但為能儘快提供農民一個更健全的農保制度,參考各國推動農業保險大都立法支持國家農業永續發展,例如美國《聯邦農作物保險法》、加拿大《農作物保險法》、日本《農業保險法》及韓國《農漁業災害保險法》等,且為避免有逆選擇效應,各國針對部分保險作物(如稻米)輔以強制投保措施,才能全面提高農保覆蓋率,穩定廣大農民的經濟收入。因此,林聰賢力拚農保法今年上路,進而依法律授權正式推動農業保險,建立符合台灣國情的農業保險營運模式及架構。

另一方面,經營農業風險高,農業保險的保險費率亦高於其他險種,畢竟一旦發生巨災,農業的經濟損失難以測定,損失頻率高、幅度大,如連年遭遇損失產生虧損,只能提高費率,若無政府再保險支持,最後可能再保人、產險公司都會退出農業保險市場,所以各國亦有實施保費補助措施﹝見表1﹞。

各國農業保險補助措施。(圖/台灣銀行家)

再以台灣為例,我國農作物種類樣多量少,農業天然災害發生頻率高、受害面積廣,農業保險執行之複雜度及難度都相當高。因此,為分散農民的經營風險,穩定農民收益的保障措施,同時結合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與農業保險制度,並持續擴大農業保險項目,在綜合考量政府財政負擔及照顧農民的公平性下,農委會規劃出適合我國的農業保險架構﹝如圖1﹞,除了擴大農保範圍及鼓勵保險公司投入之外,還包括透過中央補助,提高農民投保誘因,建置雙軌保險人運作機制,並且善用共保及再保機制,分散風險。

農業保險規劃架構。(圖/台灣銀行家)

政府、產險、農漁會三方各司其職

林聰賢強調,我國產險公司對開發保單、保費精算及危險分散等作業,已有相當成熟運作模式,政府提供其農業專業智識、技術及相關統計數據等,可以共同開發農業保險保單;而農會與農民往來密切且熟悉在地作物特性,有產險公司所不及的農業相關產銷網絡。所以,農委會在推動農業保險業務時,規劃採產險公司及農漁會皆可擔任保險人之雙軌方式進行,讓包括政府、產險公司及農漁會的三方,以各司其職之模式相互推動,不僅保障農民的穩定經濟收入,同時開創農漁會及產險公司新的保險收入。

除此之外,也將運用現有的農業金融相關政策工具,協助農民防災減損,像是農委會於2004年成立的農業金融局,當時主要任務是在於輔導農漁會信用部加速轉銷呆帳,降低逾期放款。經過多年的努力調整,目前信用部經營體質已漸健全,現階段不僅持續輔導信用部經營,也將積極運用農業金融體系龐大通路優勢,配合各項農業政策的執行,特別是專案農貸、農業天然災害低利貸款及農業信用保證基金等方面,農金局都可以給予相當大的協助。

舉例來說,配合政策引導農戶提升農業防災能力,將經相關溫網室設施補助計畫審查通過之農民納為「輔導農糧業經營貸款」對象,對於部分申請提高貸款額度案件,要求借款人投保相關農業保險,如興建花卉、菇蕈溫網室設施或禽舍等貸款。另外,對於農漁民遭受農業天然災害造成損失時,公告辦理農業天然災害低利貸款,提供農漁民復耕、復養、復建所需貸款,目前貸款利率為年息1.04%,貸款額度依農林漁牧各生產品項分別規定,貸款期限多為5至10年。

打造特色智慧農業金融

儘管有如此周到的政策規劃與設計,林聰賢也坦言,執行上有很多挑戰,就從系統面來看,過去農漁會信用部資訊系統因各家規格、編碼方式及帳號長度不同,導致互相無法通提存或讓作業流程標準化。為協助農漁會提升服務效率,農金局輔導農業金庫建置農漁會信用部資訊共用系統,自2016年7月第1家彰化縣線西鄉農會開始轉換,而迄今轉換家數共計145家,已達全體信用部之46.6%。當農業金庫與311家信用部完成整合連線後,將建構總行與分行模式,如此才有利於優化金融科技及開辦新種業務,如:E開戶、跨會通提存、黃金存摺、行動網銀APP及台灣Pay行動支付等,提供小農及農漁商店完整便利的金融服務。在資訊共用平台的基礎與成果上,進一步創新整合農業金融業務及強化整體競爭力,打造更具特色的台灣智慧農業金融。

農業是古老的行業,但不管時代如何進步,每個人總要吃三餐,而且還要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所以農業絕對是值得長期投資與關注的產業。林聰賢就分享,他曾出席某個青農會議聽到其中一位青農說:「當有經驗、有技術,農業是科學;但是,如果都沒有,農業是玄學。」至今仍令他印象深刻,長期以來商業金融對於農業是陌生的,所以,他建議所有金融參與者一定要多瞭解農業產業,有了深入瞭解與認識,在評估每個農業融資或投資方案時,就不會只著重在擔保品的價值,而且更重要的是產業前景與經濟價值,他認為農業保險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希望讓更多的商業銀行及產險公司一同參與農業市場的開發,創造產業多贏的局面。

(本文摘自11月份《台灣銀行家》月刊/撰文、採訪:蔡佩蓉)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