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離岸風電競標 加商:會損害台灣產業鏈

2017/11/14 16:29

加拿大上市公司北陸能源台灣區總經理馬聖安(Sean McDermott)今表示,台灣若採用競標制,恐無法建立本土風電供應鏈,也會傷害台灣整體離岸風電發展。(記者黃佩君攝)

〔記者黃佩君/台北報導〕為加速離岸風電建設,經濟部上月宣布2025離岸風電目標除適用遴選制、躉購價格收購的3GW外,另外加碼2.5GW採價格競標;不過開發商紛紛表示台灣尚不到能適用競標制的時候。加拿大上市公司北陸能源台灣區總經理馬聖安(Sean McDermott)今表示,雖樂見台灣將目標放寬到5.5GW,但歐洲離岸風電花了10年才走到競標制,台灣若採用競標制,恐無法建立本土風電供應鏈,也會傷害台灣整體離岸風電發展;此外,離岸風電的價格也不會因此下降。

加拿大北陸能源(NPI)與新加坡玉山能源(YEPL)合資海龍離岸風力發電計畫,在彰化外海的2個風場率先於今年9月通過環評,預計可提供高達1.1GW電力,投資1500億以上台幣。海龍計畫開發團隊北陸能源今起至16日,於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辦離岸風電專案融資講座,希望介紹國際離岸風電融資經驗給台灣金融業者。

經濟部上月宣布2025離岸風電目標除適用遴選制、躉購價格收購的3GW外,另外加碼2.5GW採價格競標,但開發商紛紛表示台灣尚不應適用競標制,競標與遴選制並行,可能會損害台灣離岸風電本土供應鏈形成,甚至損害台灣離岸風電產業。

北陸能源台灣區總經理馬聖安(Sean McDermott)今表示,他樂見台灣將2025年的離岸風電目標自3GW放寬到5.5GW,但認為台灣要從躉購制度(FIT)轉變為競標制,仍然太快。

馬聖安說,歐洲目前的離岸風力競標價格固然非常低,但也是經過10年的投資以及整體離岸風電供應鏈形成後的結果;台灣可以用比歐洲更快的速度形成離岸風電供應鏈,但這不可能在實施競標制的狀況下實行。

馬聖安也說,如果台灣一定要發展競標制,可以想見競標廠商多數會自國外進口設備來因應競標,如此一來不但台灣不可能發展自己的供應鏈,而且本土離岸風電的價格也不可能下降。他也強調,假如台灣想要形成有競爭力的本土風電產業,也想要開發商投資本土供應鏈,就必須維持躉購制度來鼓勵無論是國內或國外的製造商。

他也舉了德國為例,強調德國在建置初期也以躉購制度給予廠商穩定的財務誘因,維持超過10年,之後產業鏈完全建立後,才能開始啟動競標階段。

而其他風電開發商也表達類似立場。歐洲最大離岸風電開發商、沃旭能源亞太區總經理柏森文(Matthias Bausenwein)日前也表示憂心,強調根據沃旭過去建制離岸風場的經驗,台灣離岸風電的基礎建設尚未完備,因此無法壓低價格;另一方面,創造國產化供應鏈的整體量能,也尚不足具規模經濟的7GW。他擔心台灣貿然執行雙軌制,會導致市場還未發展就先萎縮。

而沃旭今年在德國以「零補貼」方式得標風場,柏森文強調,德國花了10年才讓躉購制度退場,若台灣能在技術進步、法規完備情況下,也許只要花5年,「但我們需要這5年。」

而對外商憂心,經濟部長沈榮津日前也明確表態,強調雙軌制是希望取得平衡點,讓國家整體利益最大化。沈榮津說,適用躉購者就要求國產化,給國內練兵機會;另一方面,也希望透過競標制,進一步了解離岸風電合理的價格,讓電價不要因透過躉購而有負擔。